编者按:西南大学冉路同学是东方红啦又一位零零后作者。东方红啦这个原创党史公号面向广大对党史有兴趣的读者,当然也面向新生代读者,欢迎新生代作者。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大一新生冉路同学,对党史有兴趣,乐于研究乐于写作,并得到了博士生导师刘志英教授的硬核指导。我们也期盼有更多像冉路同学这样的00后、95后、90后同学们,在党史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东方红啦平台上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学术才华和爱国情怀。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这首五言绝句原载于天津南开学校《敬业》一九一四年创刊号。这是十六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市南开学校求学时,有感于社会腐朽黑暗、风雨如晦而作下的一首古体诗。全诗针砭时弊、感时伤世,体现了少年周恩来心存天下的淑世情怀和对人民奋起反抗的期盼。这是周恩来用诗歌抒发革命热忱的伊始。1914年,周恩来和同学张瑞峰、常策欧一同创办了“敬业乐群会”,并主持出版会刊《敬业》,以笔为剑,抨击社会上的沉疴宿疾。他的处女作《春日偶成》便刊登于此。此诗以“烟霾布正浓”描绘了旧中国混乱黑暗的政治景象,借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典故表达了对革命的企盼。而诗中“逐鹿”一词,暗指孙袁之争。彼时的袁世凯,已成功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大权独揽。然而,袁世凯已经不满足于做中华民国的“大总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推戴书”,发表申令,复辟帝制。此后,各地起义不断,云南、广东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迫于压力而取消帝制,各地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内的进步青年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混乱黑暗,将日本视作变法革新的温床,纷纷启程前往日本探寻革命真理,周恩来也在其中。1917年夏,周恩来东渡日本,此时的他豪情四起而吟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十九岁的周恩来不会想到,这首诗,会成为他诸多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全诗气贯长虹、豪情万丈。“邃密群科济世穷”表现出周恩来深入钻研社会科学、救治中国的愿望。“图破壁”三字昭示了周恩来冲破封建桎梏,到外界寻找革命真理的决心。一个积极救国、满怀革命热忱的爱国青年形象映入眼帘。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时创作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
“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
周恩来抵达日本后,从朋友严智开那里借来了《新青年》第三卷的全本。探索革命的他,被《新青年》中宣传的新思想深深吸引住。周恩来自己笑称:“把我那从前的一切谬见打退了好多”,并用两句诗来概括:此诗中的“红日”“东升”,都体现出周恩来对新学问、新思想的追求,周恩来渴望继续探索革命之道的心情也溢于言表。然而,由于周恩来时常参加学生运动、四处游说,学业难免受到影响。周恩来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高等第一学校的考试都以失败告终。除了学业上的失意,周恩来在日期间也感受到了日本沙文主义的敌意,反感日本军国主义行径,忧心国内革命近况。在这个时期,周恩来初步接触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以及《新社会》、《解放》等作品。他在日记中写下:周恩来这两句诗再次表明自己探寻革命之法任重道远,但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
此后,周恩来决定回国投身革命运动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写下“返国图他兴”之言,然后双手一挥,弃学归国。临行前的一个早晨,他和朋友来到京都西北部的岚山上,极目远眺。大堰川淌过时,他吟下“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之句,反映出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再度思考。回国后,周恩来因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天津被北洋军阀政府警察逮捕入狱。1920年夏天,即将前往欧洲留学的朋友李愚如来狱中看望周恩来。周恩来对李愚如姑娘说:“你走了,不能送你,我作首诗送给你吧!今天我从下午四点半钟做起,做到六点半钟,居然成功了。这首诗的成绩,在我的诗集里,要算是‘中上’了。”随后,周恩来将这首得意之作赠给了李愚如:“……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磨练你的才干;保你的天真烂漫。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争女权,求平等,来到社会实验。推翻旧伦理,全凭你这心头一念……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行行珍重!”这是一首临行饯别诗,诗中“出国去”“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等语句难掩周恩来心中的宏伟抱负。此时的他渴望前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实地考察各类思想,而诗中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倾向也愈发明显。1920年深秋,22岁的周恩来如愿以偿,循着朋友们的足迹,搭上邮轮,前往巴黎。周恩来以法国巴黎为考察中心,脚步遍及比利时、英国和德国。
1922年,周恩来在德国柏林留影
他勤工俭学,生活拮据,每日或伏案写作,或与三五好友悟言一室之内,以诗会友。在这段日子里,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者,一起谈论、比较各类思潮,逐步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这在他赠给烈士黄爱的诗中尤为明显。1922年1月17日,周恩来旧友黄爱同志在长沙浏阳门外惨死军阀赵恒惕之手。周恩来悲愤不已,写下《生别死离》一诗赠予亡友:“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诗中慷慨赴死 、舍生取义的气概溢于言表。“革命”“赤色”“盼共产花开”等词显示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定。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支持者。正如他所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924年,以广东为根据地的国内革命运动发展迅速,干部人才十分缺乏。周恩来遵照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指示,于1924年7月下旬从法国直接坐船回国,切实投身到国内革命运动中去。1924年7月,周恩来从法国启程归国前夕留影,前排中坐者为周恩来迈入中年,周恩来少时刚俊挺健的诗风也逐渐浑朴凝重,他多以诗歌提振人民革命信心,以诗歌警醒世人团结御敌,他的革命壮心始终如一。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平江惨案”,罗梓铭、涂正坤、吴贺立等同志壮烈牺牲。周恩来悲痛不已,题下了一副挽联:“长夜辄深思,团结精诚,仍是当今急务;同胞须猛省,猜疑摩擦,皆蒙日寇阴谋。”这既是在沉痛悼念烈士,也是在号召全民族团结奋战、同仇敌忾,为民族革命战争而共御外敌。然而,国民党仍然处心积虑地想要瓦解共产党力量,在抗战合作的后期愈发地显露出来。1941年1月4日,受蒋介石逼迫性的指令,叶挺率领皖南新四军九千余人北移。然而,当军队抵达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的猛烈奇袭。在交战了七个昼夜后,军队寡不敌众,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此亦即“皖南事变”。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陪都”重庆,将悲愤凝注笔端,题下《为江南死国者志哀》一诗,刊登在1941年1月18日的《新华日报》上:此诗中的“千古奇冤”足以见周恩来内心的愤懑不平,而“江南一叶”赞扬了新四军军长叶挺。周恩来化用曹植之诗,将国共两党比作是同室操戈的兄弟,以此批判国民党背信弃义、残杀无辜者的罪行,并警醒世人勠力同心、攘除外敌。
皖南事变前后,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
此后,随着周恩来负责的事务愈发繁琐,他的诗歌创作日渐变少,甚至产生了不少“告废诗”——诗成之后,将其丢入纸篓。凡所成诗,依然洋溢着革命热情,或对烈士英勇就义、视死如归的精神予以肯定,或表达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希冀与信念。正如他所说“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逐日寇,正待吾辈努力。”周恩来的诗歌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而他的革命征程又是他诗歌创作的来源,以笔为剑,划破迂腐与革新的界限,诗是理想之火,照亮革命生涯的点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02.
[2] 隗芾编.周恩来同志诗解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0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06.
[4] 南开大学历史系,天津历史博物馆编.五四前后周恩来同志诗文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12.
[5] 安徽省文物局新四军文史征集组编.皖南事变资料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05.
图片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开国领袖画传系列:周恩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01.
作者:冉路,西南大学含弘学院2019级吴宓班本科生
指导教师:刘志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方丹敏
网编:侯洁英